无畏的西方探险者越过风掀沙、穿行于山跨海,一路直抵传说中的黄金乐园——元大都。楼阁轩宇、商业繁盛、穿着旖旎丝绸的东方人不绝如缕……
这些西方旅行者以好奇的“他者”眼光打量着大陆东端的神奇国度,他们在中国将会目睹怎样的人、物、事?
“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第三单元包括四组展品:
王朝面孔
七色霓虹
天马的足迹
马可•波罗的行囊
其中不同切面的人、动物和事物联袂上演一部活跃着不同角色、布景真实、情节丰富的舞台剧,这些鲜活景象在展厅内定格成百年帝国的生动剪影。
王朝面孔
《元帝后像册》,故宫博物院藏
(温馨提示:此处展品已更新,该像册已回到库房休息)
“王朝面孔”中率先出场的是故宫博物院藏《元帝后像册》中的四张帝后面孔。英宗皇帝后和明宗皇帝后头戴姑姑冠,衣襟边缘绣有珍贵的纳石失(织金锦)。雅各太子戴宝石帽冠,其一侧出土于湖北明代梁庄王墓的宝石帽顶则作为实物与图像参照说明,帽顶硕大的蓝宝石为海外进口,应为元朝遗物。这些细致描摹的端庄面孔和精致高贵的着装无声宣示着他们作为王族的显赫地位。
紧随其后出场的是商旅骆队、杂剧、武士等各行各业的形象代表;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展览还别出心裁强调了出现在意大利的蒙古人形象,他们隐现于巨幅壁画的宗教故事场景中,从其带尖帽、分叉胡须和细长眼睛的形象特征中能够明显辨认出他们的东方身份。此外展示元代三都修建过程的动画、元大都的建筑部件、钱币印章等物件则为这些角色分明的人物提供了真实的时代舞台布景。
元代•金镶蓝宝石帽顶,湖北省博物馆藏
元大都的建筑部件等
七色霓虹
典雅精致的元青花、庄严肃穆的复古铜器、多姿多彩的书画艺术则构成了旅行者眼中炫目的“七色霓虹”。
第二组尤其值得瞩目的是几件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重量级展品,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倪瓒的《水竹居》图、故宫藏任仁发的《张果老见明皇图》卷和泰不华的书法《陋室铭》卷。其中,任仁发绘《张果老见明皇图》卷描绘了传说中“八仙”之一张果老及其弟子谒见唐明皇,并于明皇前施展法术的故事。唐明皇李隆基身穿黄袍坐在圈椅中,身体前倾,全神贯注地注视画面右侧小童布袋中张果老的宝骑小白驴飞奔而出,画面右侧的张果老神色自若,坐于绣墩上施展法术,他面露微笑,似在翻掌言语。卷后有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康里巎巎的题跋,康里巎巎(1295—1345)为色目康里部人,以书名世,还曾做过元文宗和元顺帝的老师。
另外《陋室铭》卷的作者泰不华同样是少数民族书法家,展览有意呈现元代多民族文人之间深入交往的史实。
元·倪瓒《水竹居图》,134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温馨提示:此展品展出一段时间后,目前已回到库房休息)
元·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卷(局部)
(温馨提示:此展品展出一段时间后,目前已回到库房休息)
元·泰不华书《陋室铭》卷(局部)
(温馨提示:此展品展出一段时间后,目前已回到库房休息)
天马的足迹
作为运送人和物的传统交通工具,来自西方的高头大马从汉代到明代都是统治者喜爱的舶来品,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更是对马有特殊的情感。不仅是商人、旅行者,西方来客“天马”们也在中国留下了掷地有声的足迹。
第三组将考察马作为联通中西的媒介在中国留下的形象痕迹。除石马和铜马以外本组主要以卷轴画的方式呈现,展品包括故宫博物院藏九峰道人款《三骏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任仁发绘《饮饲图》卷和周朗款《拂朗国贡天马图》卷,其中《拂朗国贡天马图》表现了外国使臣向元廷进贡异马的情景。“拂郎国”一词源自“Franks”一词,指欧洲基督教国家。画面中,一人将贡马引向元顺帝,其后跟随两位拂朗国使臣;元顺帝坐在宫女、文臣、相马师中间端详贡马。贡马高猛异常,比牵马者高出一头有余(此马六尺四寸,约合2.1米)。《元史》中详细记载了这一事件:至正二年(1342年)阿维尼翁教皇本笃十二世派教士马黎诺里(Giovanni dei marignolli)抵大都,向元帝进呈教皇信件和拂郎国马。元顺帝十分喜爱,于是命画师周朗记述了这一朝中盛事。
元·任仁发《饮饲图》卷(局部)
(温馨提示:此展品展出一段时间后,目前已回到库房休息)
周朗款《拂朗国贡天马图》卷(局部)
(温馨提示:此展品展出一段时间后,目前已回到库房休息)
马可波罗的行囊
待教士马黎诺里返回欧洲故里时,元顺帝赏赐他金银、丝绸、织金锦、宝石香料等若干,以显示作为强盛之邦的东方君主之无限礼仪与权威。不只是马黎诺里,展览所列举的蒙元时期文献记载有确切人名的二十多位意大利旅行者也只是这一时期来到中国的欧洲人之沧海一粟。来到东方的旅行者无不满载而归,携带着来自中国的礼物和货物再次启程远航。
第四组“马可•波罗的行囊”即以大家熟知的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为代表,追踪蒙元时期旅行者们在丝绸之路上留下的物质痕迹。尽管马可•波罗是否确有其人以及是否来过中国仍存争议,但展出的包括马可•波罗的遗嘱、马可•波罗的圣经等珍贵展品无疑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凿凿之实物证据。例如马可•波罗的遗嘱中提到解放鞑靼仆人彼得并赠他一百金币,马可•波罗的财产清单中提到多件鞑靼丝绸和金色的姑姑冠,以及马可•波罗的叔叔马菲奥• 波罗的遗产清单提到三件鞑靼汗王赏赐的“金牌”,即来往于蒙古境内的通行证。这些物件在展览中皆有实物作为对应。此外,意大利历史学家卢卡•莫拉为此展览撰写的专文《13-14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意大利商人》提供了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新证据,该文见于展览图册的第三篇附文。
马可·波罗遗嘱,1323年,意大利马尔恰那国家图书馆藏
宋代·“马可•波罗罐”,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藏
饱览了东方奇景的西方旅行者们返回时都携带什么商品和纪念物?接下来“马可波罗们”的行囊将会渐次打开,透过丝绸、瓷器、书画等东方珍奇映射出的夺目光彩,我们将深入考察这些物件在西方引发了何种蝴蝶效应?欧洲人是如何看待和利用来自东方的元素?它们是否在另一个国度被延续和再塑成新的生命?
《马克•波罗归来》局部,意大利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藏
(本文作者石榴系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跟随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李军教授深入参与了此次展览)
(未完待续)
该系列解读文章依展览架构,分单元由李军教授的学生们撰写,敬请关注。
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
展期:2018/6/9 - 8/19
地点:国家博物馆 南7、南8展厅
票务:成人票50元/人,学生票20元/人
展览解读 | 朝向东方的沙海奇遇——跨越七海
展览解读 | 朝向东方的沙海奇遇——沙漠之舟
展览解读 | 重新阐释“丝绸之路”和“文艺复兴”(上)
展览解读 | 重新阐释“丝绸之路”和“文艺复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