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巴黎十六区的马摩丹莫奈博物馆是除了巴黎橘园美术馆、奥赛美术馆等机构外一个重要的、欣赏莫奈作品的博物馆。得益于莫奈的第二个儿子米歇尔·莫奈于1966年的捐赠,它成为了全球收藏莫奈画作的美术馆之一。
此次展览带来了来自马摩丹莫奈博物馆的9幅莫奈油画真迹,包括《日出·印象》《特鲁维尔海滨》《伦敦查令十字桥,雾中烟云印象》《海滩上的卡米耶》《亚蒙岬口,清晨印象》《翁费勒尔港的船只》等,以及莫奈手稿、收藏、24件以莫奈作品为灵感创作的法国当代艺术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作于1872年的《日出·印象》是“印象派”一名的来源。当时的批评家批评这幅画是根据“印象”画的吧,但时间证明了这种与欧洲油画传统迥然相异的艺术风格的历史地位。
呐喊与回响——爱德华·蒙克版画及油画展
展览时间:2020年9月25日-2021年1月3日
展览地点:上海久事美术馆
门票:118元
爱德华·蒙克,《呐喊》 黑色石版印刷手工上色(红、橙、蓝、绿) 1895
此次展览是中国较为罕见的爱德华·蒙克大型个人作品展,也是继2019年英国大英博物馆爱德华·蒙克特展“爱与焦虑”之后规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版画作品为主的展览。展览分为“生命”、“爱”、“忧虑”、“呐喊”、“故乡”五大主题板块,展出6幅油画及47幅版画作品,详尽展示蒙克30年的创作生涯。“我望向那些如血与剑一般的火红云朵,望向蓝黑的峡湾与城市,朋友们走远了,我还站在那里,因焦虑而战栗,我仿佛听到天地间传来一声尖叫,那尖叫声响彻寰宇,经久不息”——蒙克直白地用视觉呈现人内心的种种负面情绪,为表现主义的形成贡献了重要力量。
安德烈·布特兹:光,色彩与希望
展览时间:2020年9月26日-2021年1月10日
展览地点:余德耀美术馆
门票:免费
“安德烈·布特兹:光,色彩与希望”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余德耀美术馆
去看安德烈·布特兹的个展之前,你需要先做一点功课,了解一下艺术家创造的几个主要意象:“羞愧者”是他创作的第一个符号,看起来像蒙克《呐喊》中的那张变形痛苦的人脸——它是德国极端民族主义的恶之化身,象征沉痛、恐怖与死亡;“平静的西门子”是一张有着硕大双眼的椭圆脸,象征现代社会中被海量信息和广告冲击的麻木人群;“纳萨海姆”一词由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和德语中的“家”(heim)合成,象征着这位德国艺术家在亲自来到他梦想中的乌托邦加州后心生幻灭,陷入乡愁却无处可归的心境……你可以将布特兹置于艺术史的时间轴去推测作品内涵——如结构主义、立体主义、爱德华·蒙克、保罗·克利——但艺术家本人的态度或是否认,或是不置可否。说到底,这是一位背负着二战历史包袱、长于新自由主义蓬勃发展期的德国人,对当代生活中的个人经验的反思。
安德烈·布特兹,1973年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目前定居于美国加州。自1996年起,其个展和群展就于各大机构展出,包括比利时奥伊彭IKOB当代艺术中心、德国汉诺威凯斯特纳协会展览馆、德国纽伦堡美术馆、瑞典韦克舍美术馆等。
M/M上海制造
展览时间:2020年9月27日-2021年4月18日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门票:60元
为艺术项目《没有灵魂只有躯体》(皮埃尔·于热&菲利普·帕雷诺)设计的海报,2000年,印刷海报,176cmx120cm 设计师供图
“M/M上海制造”是法国知名设计工作室M/M (Paris)的中国首展,展览呈现百余件作品,回顾其30年设计生涯,探讨设计如何在不同语境中被转译与重新阐释。虽然展出的作品均为旧作,但正如展览标题所暗示的,时空的更迭为同一件作品赋予新的背景和意义,它们亦将与本地观众建立新的对话。在展厅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被放大百倍、正面相对的时钟——它们一座显示着巴黎时间,一座显示着上海时间,隐喻两个人、两个时区、左右大脑在同一个空间中编织着共同的经验。
1992年,M/M (Paris)由米盖尔·安扎拉(Micahal Amzalag)和马蒂亚·奥古斯蒂尼克(Mathias Augustyniak)共同创立。奥古斯蒂尼克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我们接受的是平面设计师的学术训练,我们的主要兴趣是图像、符号或字母的建立,它们的传播往往很快。”从Bjrk到Acne Studios,他们的合作对象横跨音乐、艺术、时尚各界,是同时代平面设计师中辨识度最高的组合。
自然魔法物语:新格林童话互动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0年9月30日-2021年1月3日
展览地点:设计互联上海DS+
门票:98元单人,138元双人,168元三人
中国美术学院团队,糖果屋场景草图图片来源:设计互联上海DS+
1815年,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合著的《献给孩子和家庭的童话》出版,这部日后以《格林童话》之名享誉全球的童话集对19世纪以来的世界儿童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卡尔维诺发现,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将童话称作“儿童文学”,然而直到19世纪,童话更多是作为一种口头文学传统下的奇幻故事存在的,没有读者或听众的年龄划分;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结合荣格心理学理论指出,童话、寓言与神话充满了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传达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型性体验。在一代代人的讲述和改编中,古老的童话历久弥新,不断呈现出新的意涵。
此次展览中,11位当代艺术家融合了游戏与道具、动态多媒体装置、数字绘画、实验性肢体表演和绘本场景,重新讲述《白雪公主》《小红帽》《糖果屋(汉森与格雷特)》《青蛙王子》《睡美人》《灰姑娘》这六个《格林童话》中的经典故事。
【北京】
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
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时间:2020年9月25日 - 长期
门票:免费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绵延(duration)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概念。对柏格森来说,绵延意味着没有中断和永恒的持续;同时,绵延也意味着变化,没有两个瞬间是重复的,“在每个瞬间,所有感情、所有意念、所有意志都在发生变化:倘若一个精神状态停止了变动,其绵延也就不再流动了”。这就意味着,绵延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对过去的吸纳,未来的每个瞬间也都是对现在(以及它包括的过去)的全部收纳。
借由这一概念,展览“绵延”将197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前卫艺术看作是一个持续绵延的生命体:它内部有一种强烈、完全无法阻止的冲动,一直在变化,充满差异且从未中断。展览分为时间\空间、生命\身体、日常生活、物质、表演、情感六个板块,将以常设展的形式向观众持续开放,目前已收入91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未来,这份名单还将不断更替、扩充,而展览本身也因之成为一场艺术实验,既有对当下的鲜活呈现,也包含对未来的展望。
神游:门阀、和尚、方士与狮子——3-9世纪中国陶瓷艺术特展
地点:木木艺术社区(隆福寺街95号钱粮胡同38号)
时间:2020年9月26日 - 2021年1月3日
门票:120元
三彩器一组,唐代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名、法、道诸家重新受到重视。随着门阀士族阶级的兴起,新的社会文化观念逐渐形成,人们对存在风貌的追求不再停留于外在的行为节操,而是将才情、气质、格调等内在精神视为重点。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当先人工匠尝试以陶瓷诠释这一美的理想时,陶瓷便不再只是功能性器物,而是可以表达出某种本质的、超脱的风貌姿容,可被欣赏的艺术品。
本次展览的四个主题“门阀”“和尚”“方士”“狮子”分别代表了3至9世纪中国社会极为重要的四种形象,这些世俗身份隐喻共同勾勒出彼时中国社会的自然面貌、环境变迁与大众心境。陶瓷本身也经历了土—功能性器物—艺术品的演化历程,展现出人类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合二为一的理念。
在神不在貌:从任伯年到徐悲鸿
地点:徐悲鸿纪念馆
时间:2020年9月26日 - 2021年2月28日
门票:免费
任伯年八幅条屏作品展区图片来源:徐悲鸿纪念馆
任伯年是徐悲鸿毕生敬重、学习、推崇的“一代明星”,徐悲鸿不仅竭力搜集其遗作,成为个人收藏任伯年精品最多的艺术家,还曾为任伯年画集亲写评传,并作油画《任伯年像》以表敬仰之情。1933年,徐悲鸿携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等多位名家的作品远赴欧洲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本次展览亦将相关视频、文献与空间交互结合,力图还原近百年之前展览的历史风貌。
展览共分为三个版块:“沉酣矫变”、“雅丽丰繁”、“未竟之作”,皆摘自徐悲鸿评任伯年之语,分别展示任伯年笔法奇崛、形神兼备的人物,设色雅艳、技法多样的花鸟画,以及多幅被徐悲鸿视作璞玉的伯年遗墨,共计50余件馆藏伯年珍品。徐悲鸿与任伯年都秉持着“在神不在貌”的艺术理念,推动了传统人物画的变革,可以说在艺术上一脉相承。展览特将两位大师的同题材作品并置,观众可通过画中的主题、笔法、用色等,窥见任伯年对徐悲鸿的深远影响。
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
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2020年9月26日 - 2021年1月17日
门票:100元
米格尔·舍瓦利耶《超自然2020》,2020,场域特定数字影像,45分钟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这场群展以跨代际的3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计算机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对机器学习美学、数字客体性以及科学技术的反思展开了探讨。1985年,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曾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了具有开创性的展览“非物质”,构想了一种与电讯技术进步相呼应的全新物质模式。本次展览在致敬前人的同时,也对后现代计算机艺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展览中的很多作品并非对物质本身的否定,而是探讨了计算机算法的创造力如何被再次物化,在转变为诸如纸本与画布等更为传统媒介的同时,以无法定义的新颖体验,模糊了具有可见性的物质与无形不可见的非物质之间的界限。当艺术家将创意赋予人工智能之后,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令人深思。正如法国策展人黑阳所说,这些作品足以向观众证明,计算机技术不是一种实验性的流派或一场短暂出现的艺术运动,而是作为一种真正的艺术媒介,开启了无数视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