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高科技几乎碾压一切的世界里,人是否还能有自己的精神空间|9月沪京展览推荐

本次展览选取了由龙美术馆提供的私人藏品近20件,这些创作于1980年代至今的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营造的各类空间图像或场景,其中既有基于经验的空间,也有基于想象的空间,使观者在艺术的框架内重新思考人置身于某一空间内的情感、记忆与想象,进而开启另一种想象,与作品创造新的空间。

(同期举办的展览还包括“王璜生:呼/吸”“克里斯汀·迪奥,梦之设计师”“衣裳:绘画里的20世纪中国服饰”。)

2020张鼎:控制俱乐部

地点:复星艺术中心

时间:9月6日-11月1日

门票:常规票80元,早鸟票58元


张鼎:控制俱乐部,复星艺术中心展览现场,2020,图片来源:张鼎工作室

这是一场由大型机械装置作品构成的展览。位于艺术中心三楼的《内察刻》(2019-2020)用旋转的激光灯束将空间不断分隔;位于四楼天台上的《超立方体》(2019-2020)成为了浦东陆家嘴的前景,都市景观从四面深入这个玻璃盒子,搅进旋转不停的镜面万花筒——一切都在流动,流动,流动。

这也是一场live house演出。在两个月的展期内,“控制俱乐部”将邀请包括王凡、万能青年旅店、梁翘柏、NOISE TEMPLE、蛙池、张林、老丹在内的十多组音乐家/乐队进行现场表演,共同思考音乐、艺术、空间、安全、距离、现场、俱乐部等概念在后疫情时代中的意义。

张鼎,1980年生于甘肃,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是国际当代艺术界最活跃的中国艺术家之一。他的展览及现场项目包括录像、雕塑、装置、绘画、即时演算及现场表演等元素,曾邀请众多风格迥异的声音艺术家在伦敦、北京、上海等地的美术馆环境进行现场演出,并在近年频繁进行跨领域、跨学科合作艺术项目。

MoCA动漫美学双年展史努比七十周年展览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

时间:9月9日

门票:80元


《史努比之幻想世界》,231小组,2020 图片来源:上海当代艺术馆

查理·布朗、莎莉·布朗、莱纳斯、露西、玛茜、舒路达、薄荷·碧蒂……还有那只总是坐在他的红房子屋顶上以“这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为开头用打字机撰写小说、想象自己是一战王牌飞行员与“红男爵”殊死搏斗的比格犬史努比(Snoopy)。他们是否唤起了你的童年回忆?从1950年美国漫画家查尔斯·舒尔茨创作《花生漫画》(Peanuts)系列至今,史努比和他的伙伴们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长,史努比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卡通角色之一。今年是史努比系列漫画诞生70周年,上海当代艺术馆第七届动漫美学双年展携手《花生漫画》打造此次展览。这是《花生漫画》继1990年于巴黎卢浮宫举办“流行史努比”展后,再次与艺术馆合作办展;这也是《花生漫画》首次与中国艺术家进行大规模的跨界艺术合作。

本次展览邀请了20位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艺术家以史努比为灵感创作,展览围绕“完美的一天”(What a Wonderful Day!)这一叙事主题展开,邀请观众走进史努比的世界,度过一段美好、治愈且难忘的时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展览中史努比漫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趣碰撞:海天彩灯231小组用中国传统灯笼工艺制作了一只巨大的躺在红房子上的史努比——它位于展览大厅中央,构成了整场展览的视觉中心;以中国神话风格见长的艺术家文那绘制了巨幅画卷,想象史努比倚着石狮子做了一个梦,变成中国神仙与伙伴们迎战怪物拯救好朋友胡士托;高茜则用传统工笔画的形式在史努比的轮廓中勾画出庄周梦蝶的意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推出了一个AR体验项目,观众可使用手机扫描艺术馆内的七处AR站点,与虚拟现实史努比一同合影。

米修与木心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3楼

时间:9月9日-10月11日

门票:免费


“米修与木心”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0 图片来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一位是醉心于中国书法、绘画和戏剧的法国人,曾于1930年代泛游亚洲,渴求一种新的观照、新的艺术语言;一位是曾于1940年代就读于上海艺专的中国人,毕生向往欧洲文化,在诗中徜徉巴黎,在画中拥抱世界主义。两人生前从未谋面,但他们的作品却在21世纪的上海相遇。

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木心美术馆联合举办的“米修与木心”展展出亨利·米修与木心的近50件画作以及各自的诗集,呈现同样经历了战乱和剧变的两人在思想和创作中的共性。策展人董强表示,“观看米修与木心,重新阅读木心与米修,其实是试图回答一个迫切的问题:在一个高科技几乎碾压一切的互联、物联、智联的世界里,人是否还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哪怕小到微乎其微?”

施拉泽·赫什阿里:时间于此

地点:里森画廊

时间:9月12日-10月24日

门票:免费


“施拉泽·赫什阿里:时间于此”展览现场,里森画廊,2020 图片来源:里森画廊

2018年,施拉泽·赫什阿里受邀到访敦煌莫高窟,这一位于“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错影响的佛教圣地为她带来了无尽的创作灵感。疫情期间,赫什阿里被居家令限制在家,但这并没有妨碍这位艺术家对洪荒宇宙、天地万物的遐思。在此期间,她创作了《波涛》《寓言》《心灵与物质》《喀迈拉》和《大图景》五件画作和雕塑作品《二重奏》。《二重奏》由蓝色和红色两个相互缠绕却又彼此独立的“丝带”构成,赫什阿里明确表示她在用这件作品向敦煌莫高窟中飞天仙女的飘逸之美致敬。

近年来赫什阿里的雕塑作品风格出现了较大的转变,相对而言她的绘画作品保持着较为稳定鲜明的个人风格。面纱、薄膜、迷雾构成了她作品的主要元素,她先在画布上泼撒颜料,任由颜料在画布上舒展、交汇、融合;然后用铅笔浅浅在画布上写上连绵不断的两个阿拉伯词语,一个表示肯定,一个表示否定;再根据颜料的走势覆上涟漪般绵延不绝的波纹状图案。这让她的画作糅合了当代艺术的“新”和波斯细密画的“旧”。在她的画作前驻足凝神,观众仿佛能感受到波涛的温柔和宇宙的浩瀚。

施拉泽·赫什阿里,1955年出生于伊朗,目前在伦敦工作生活。自1980年代以来,她始终致力于通过作品诠释深刻的抽象概念,即存在的本质超越任何已知的身份形式,无论国籍、语言、文化、信仰。赫什阿里于1984年获“特纳奖”提名,2018年被授予“亚洲创变者奖”。

【北京】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地点:故宫博物院

时间:9月1日 - 10月30日

门票:60元


宋人 赤壁图 页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与此同时,他在书法和绘画上也自成一家。本次展览围绕苏轼在书画领域取得的成就,为观众呈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超过70件书画、碑帖、器物、古籍善本等藏品。这些藏品不仅包括苏轼本人的真迹,也涵盖不少受到苏轼影响和能够反映其艺术思想的艺术珍品。展品的时代跨度从北宋至近现代,力图全方位展现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彰显他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其中,苏轼的《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题王诜诗词帖页》《三马图赞并引残卷》《治平帖卷》《归院帖卷》《春中帖页》等都是本次展览的看点。而上图中的《赤壁图》则是从侧面反映苏轼形象的佳作。此图取南宋时期流行的“一角半边”式构图,以类似特写镜头的方式描绘了苏轼与友人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情景,并着力表现了水纹,显示出这一时期赤壁题材绘画与“水图”相结合的特点,也让人联想起苏轼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异域同绘:中国美术馆藏日本浮世绘和清代木版年画展

地点:中国美术馆

时间:8月5日 - 10月15日

门票:免费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明清时期,木版套色印刷技术臻于成熟,促使中国木版年画至清代达到鼎盛,也推动了日本浮世绘的兴起与发展。尽管二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相近的制作工艺,但在社会功能、艺术传统方面,二者却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反映出不同的心理诉求和民族性格。日本浮世绘描绘的是一个华丽又略带感伤的“虚浮世界”,而中国木版年画旨在反映平民阶层理想中的世俗生活,是人们对平安幸福、富贵吉祥等美好夙愿的寄托。

本次展览从“同源与流变”、“形象与风格”、“技艺与受众”、“生产与发行”四个层面探讨了日本浮世绘和清代木版年画的异同。展出的一百余件作品中不乏经典之作:日本浮世绘部分有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凯风快晴》、喜多川歌麿的《歌撰恋之部·物思恋》、歌川广重的《木曾海道六十九次·宫之越》等;清代木版年画部分则选取了天津杨柳青、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等重要年画产地的代表性作品。

日本波普艺术先驱:冈本信治郎个展

地点:東京画廊+BTAP(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陶瓷三街E02)

时间:8月15日-9月30日

门票:免费


冈本信治郎《十个印第安人》(彩虹),100 x 72.7cm x 10,布面丙烯,1996

冈本信治郎生于1933年,少年期恰逢日本“终战前后”的激变时代,对战争和社会问题的反思成为了他日后艺术创作的根基。上世纪50到60年代,冈本自学水彩画,将艺术、宗教、战争等题材用看似卡通般的图形、扁平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呈现出来,以巧妙幽默又极具批判性的视觉语言开创了新的绘画形式,被视为日本漫画与现代美术相结合的代表。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言:“我的绘画包含了所有的类型。或者于超越处思考着一切。”

本展览是冈本信治郎逝世后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呈现了艺术家自1954年以来在各个阶段极具代表性的六件/组作品,其中包括“十个印第安人”系列作品、“虫世界”系列作品,以及1980年代反思战争创作的“樱花”系列。

伊丽莎白·佩顿:练习

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8月15日 - 11月29日

门票:80元


伊丽莎白·佩顿《暮光之城》,23.5 x 31.1cm,板上油彩,2009

从1990年代至今,伊丽莎白·佩顿以其具有独特风格的肖像绘画,一直处于具象艺术的前沿。她的作品涉及素描、水彩、油画和版画等多种形式。充满力量感的笔触,标志性的色彩选择和简洁的画面结构使她画中的人物充满魅力。

本次展览呈现了佩顿的40幅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肖像画。佩顿选取的模特既有艺术同行和生活中的亲密友人,也有历史文化人物,如克拉拉·立登、造物主泰勒、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安格拉·默克尔、丹·凯尔·尼尔森、乔纳斯·考夫曼、大卫·鲍伊和羽生结弦等。通过对不同时代人物的刻画,佩顿力图探究人物背后的故事,体察其情感和精神世界。近十年来,佩顿的创作灵感更多来自其个人生活和电影、文学、音乐、歌剧中的其他素材。对她而言,这些作品提供了“现成”的构图,她可以采用其中的场景和故事作为框架,进行自由创作。

孤军与坦克

地点:泰康空间

时间:9月3日 - 11月7日

门票:免费


上海兆芳照相馆,“统统瓦特了:什么都没了”,淞沪会战全景记录相册(392张),银盐纸基贴于黑卡纸上,1937年 泰康收藏 TAIKANG COLLECTION

日前热映的影片《八佰》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了四天四夜。这场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一笔,四行仓库也一举成为汇集包括新闻报道、时事评论、平民散记等各种见证的“黑盒子”。展览“孤军与坦克”以拍摄于淞沪会战期间的照片和新闻电影为出发点,采集并梳理大量来自官方和民间的照片、信件、邮票、报刊等档案,关注同期的抗战主题艺术作品,同时委任年轻艺术家进行创作,试图为观众揭开“黑盒子”的一角。

“孤军与坦克”中的“孤军”指的是由中校团附谢晋元、少校营长杨瑞符带领的400余名孤军战士,而“坦克”则是指1937年8月21日中国军队被日方缴获的维克斯坦克。展览中呈现了该坦克被缴获时记者拍下的照片,并辅以其他图像及各类回忆性文字,力图用多种手段勾勒出维克斯坦克的命运,重塑历史真相。